| 
View
 

05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蘇 珊 1 year, 1 month ago

 


 



 

付然 61284045I

台湾原住民部落 

 

 

众所周知,台湾是几个土著部落的家园,这些部落在岛上生活了数千年。他們為其藝術,好吃菜,創痛而聞名全國。

从东南亚迁徙而来几个世纪以来他们在台湾生活的历史中,曾面对过荷兰人、葡萄牙人、中国人和日本人。 如今他們是台灣人口的2%

雖然台灣現在的官方語言是中文,但是研究者說有一些原住民的方言聽起來类似于荷兰语。它们被荷兰人占领了几十年,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了几十年。

他们的短暂停留对岛民至今仍在使用的语言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歷史 

1624年以前,不同的南岛原住民群体住在台灣,以及来自福建和广东省的约1万名华人,他们主要是商人、渔民、海盗和走私者。

1624年,荷兰人在台湾岛南部建立了贸易站,叫 Fort Zeelandia. 其作用是船舶进出日本的中途停留地,也是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的转口港。

1626 西班牙國1626年,由于担心荷兰人可能袭击他们在菲律宾的基地,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建立了殖民地,这里也是天主教传教士的基地。他们一直留在台灣,直到 1642 年被荷兰人驱逐。

 

語言 

荷兰归正会传教士引導荷蘭語的傳播, 一共有兩個階段。

第一個,從1620年到1640年,荷蘭人重點學會台語,這樣一來他們可以和台灣人溝通,使他们基督教化。

第二個,1640年以後东印度公司改變了他的政策,强制台湾学校教授荷兰语。从这个时候开始,除了母语之外,荷兰语的使用也有所增加。事實上,學校裡用的材料都是雙語的。這個元素帶來了很大的印象。根据数据1656年,6,000 名原住民懂得基督教教义,而近 2,800 名原住民(超过四分之一)懂得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荷兰语祈祷。

那么荷兰语是如何在台湾留下印记的呢?

 

HOKKIEN

荷蘭語

中文

bieluq

 

bier

 

啤酒

Hù-kùi

 

hoek

 

'

khokpuq

 

kop

杯子

 

白鍾殷 61284052I

 

 

<原住民的語言>

 

1) 屬於南島語系

2) 原住民族共有1642(目前官方核定基準)

 1642語表link: 族語千詞表-16族族語千詞表 - 語發中心 - 原住民族語言究發展中心 (ilrdc.tw)

3)可以看原住民族文字的地方

   →西拉雅族:東山東河里(吉貝部落, 卑南族:南王部落, 泰雅族: 泰雅原住民文化業園

 → 政府機關公文,原住民族地區的設施及各公共設施

 

 

 

 

 

 

李錦紅81084006I  

 

「占族」與「美山聖地」 

 

台灣原住民屬南島民族,而越南中南部的少數民族「占族」Chăm也屬於南島民族地區。

 

占族元2世紀建古國占婆。占婆建國初期,中國史書稱之為「林邑」,南北朝以後則改稱「占城」,至唐代又改稱「占婆」、「占城」。占婆國是以占族人為主體的國家,位於今日的越南中南部。

1471年,占婆被越南後黎朝瓦解成多個土司自治領地。1832年,又被越南阮朝吞併滅國。占族人部分被越南人屠殺和同化,部分四處逃散。如今,占族分佈於柬埔寨東部、越南中南部(寧順省和平順省等地)、泰國、寮國、馬來西亞以及中國的海南島。

 

占族人群與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越南北部不同,占婆受到印度文化的強烈影響。占族人分為4個支系:

第一個是受婆羅門教(印度教)影響的婆羅門占族,這一支系人數最多。第二支系數量也相當多,為婆尼占族(舊回教占族)。第一和第二支系主要生活在越南的寧順省、平順省等地。

第三支系為新回教占族(伊斯蘭占族)。他們主要居住在越南安江省、西寧省、胡志明市等地,他們是移居柬埔寨的越南占族,後又回遷並生活在越南南部地區。

第四支系是信奉占族傳統信仰的赫雷占族。他們主要生活在越南的平定省、富安省等地。

 

占族的雕刻藝術和端莊雄偉的塔具有婆羅門教的風格,遠望像短柄的火炬,一座塔是一個火炬,每一座塔又有若干火炬構成。每座塔有好幾層,每層呈四方形,四角有四個巨大的柱子,都形似火炬,逐層縮短縮小,直到塔尖。塔是用磚砌起來的,他們的磚很獨特,只要把磚頭浸入水中,磚頭的粉末就會流出來成為粘性很強的膠汁,兩塊磚頭就可以牢固地粘合在一起。

占族的塔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已故國王的陵墓,另一種是為祭神而建造的塔,最早的是6世紀的建築。占族的塔遍布歷史上占族分布的地區,保存完好的「美山聖地」現已成為世界遺產和著名旅遊景點。

 

「美山聖地」Thánh địa Mỹ Sơn是由占婆一眾國王在公元4世紀和14世紀之間所建造的一系列被遺棄和部分毀壞的印度教寺廟遺址。寺廟是崇拜印度教神濕婆,最著名的寺廟是拔陀羅濕婆廟Bhadreshvara

美山位於越南的中部(廣南省),距離東南部的峴港69公里。寺廟處於一個兩公里寬的山谷內,被兩個山脈包圍。

美山山谷是占婆歷任國王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也是王室和民族英雄的埋葬地。這個遺址包括七十多座寺廟以及梵文和占語的歷史上許多重要的碑文。

4世紀時,逝世的國王就被埋葬於此。然而,碑文和其他證據表明,在更早些時候,部分建築物可能在4世紀以前已存在。

美山也許是印度支那中存在時間最長的考古遺址,但在越戰期間中遭到美軍一星期的地毯式轟炸後,造成人類文化史上很大的損失。

美山寺廟建築群被認為是東南亞最重要的印度寺廟建築群之一,是越南最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並經常與東南亞其他歷史寺廟建築群相比較。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美山寺廟作為文化遺產。

 

 

梁美花 61284054i 

                                                          介紹族」與「美山聖地」

 

美山聖地是越南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址。它位於越南中部廣南省,於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美山保護區是東南亞古老文化佔婆王朝的聖地,也是東南亞印度教的主要寺廟中心之一。 原來美山聖域擁有七十多座寺廟和塔樓,但現在這個數字只剩下近二十座。

歷史描述

 

  • 曆史描述:

佔婆王國誕生於西元192年。 這個國家透過中國的歷史資料而為人所知,在歷史資料中,它不斷地以Lam Ap、Hoan Vuong和Champa的名字出現,這是Champâpura一詞的音譯,意思是「佔族人的城市」。 佔族經濟以農業(濕稻農業)、狩獵和海上貿易為基礎。

 佔族從發展之初就受到印度次大陸印度教的影響。 許多寺廟都是為了崇拜印度教神靈而建造的,例如克里希納、毘濕奴……,尤其是濕婆神。 大乘佛教後來在四世紀左右進入佔族文化,並在佔婆王國北部佔有重要地位,但濕婆教仍是國教。 

這個王國有兩座聖城,分別屬於一個大部落。 美山(越南語名字的意思是「美麗的山」)是Nariklavansa部落的聖地,這個部落崇拜傳說中的國王Srisanabhadresvara,控制著王國的北部土地; 那也是整個佔婆王國的首都。 除了其宗教意義外,美山位於一個被雄偉高山包圍的小山谷中,其位置還具有戰略意義,因為它是一個易於防守和攻擊的城堡。 

從6世紀到八世紀的歷代王朝都特別重視美山地區,並在那裡建造了許多美麗的寺廟。 749年至875年,考部落勢力強大,一度將首都遷至王國南部。 然而,美山仍發揮著重要的宗教作用,並在九世紀初恢復了其地位。 

早在10世紀,佛教的影響力就開始衰退,這為印度教一直盛行的美山帶來了優勢。 10世紀末,到吉亞辛哈跋摩(Giaya Simhavarman)統治時期,印度教在佔婆國取得了與佛教同等的地位。 這也是大多數現存最美麗的建築作品建造的時期。 

在 11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戰爭肆虐,美山以及其他佔婆的聖地遭到嚴重破壞。 哈里瓦爾曼四世恢復了王國的和平。 11世紀末,他遷都,但仍恢復了美山。 12世紀,戰爭再次爆發,當時賈耶·因陀羅跋摩四世攻擊高棉帝國並洗劫了其首都。 隨即,高棉人發起報復,佔婆王國於1190年至1220年被高棉人佔領。

 從13世紀開始,佔婆王國日漸衰弱,逐漸被發展中的大越政府所接管。15世紀末,佔婆已不復存在,美山聖地也被廢棄。

 

  • 美山聖地擁有獨特的建築結構: 

美山的寺廟結構分為許多群,依照相同的原則建造。 每個群的結構包括一個主寺廟,周圍有小塔或輔助工程。 每個集群都被牆壁、庭院和連接塔樓的路徑所包圍。 每一座塔都有自己的功能,其中主廟代表須彌山,分廟則供奉守護天空方向的神。

主塔的正門大多朝東(面向神靈)。 一些主要的大塔有額外的朝西的門。 主寺廟(KaLan)前面有一座門塔(Gopura),有一個小型結構,由兩扇相互連接的門組成:一扇門朝東,一扇門面向主寺廟,與門塔相連的通常是一座長屋(Mandapa) 有瓦頂,內部寬敞,原是迎接香客、接受貢品、跳神舞蹈的場所。

這些建築的建築神秘之處在於,它們大多由燒磚砌成,配有石柱,並飾有砂岩浮雕。 它們緊密地包裝在一起,迄今為止還沒有研究來識別黏合劑。

 

小組專題報告: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Oah16YckUUvOrDDsSMXDbQB7pV9Lmm20/edit?usp=sharing&ouid=116077728501128543766&rtpof=true&sd=true

 


81184005I

蘇珊

*可研究的題目: 台灣泰雅族,蘭嶼達悟族,與華萊士線


相關資料~

 

*華萊士線」:

這一名稱最早是由托馬斯·赫胥黎在1868年致倫敦動物學會的一封信件中提出,但是他延伸該線至菲律賓西側。此後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生物地理學者一直嘗試劃出一條明確的界限,以區分亞洲澳洲的生物相;許多學者在華萊士線的基礎上提出延伸或修正,如韋伯線Weber's Line)、里德克線Lydekker's Line)和赫胥黎線Huxley's Line)等。

 

*赫胥黎線:由華萊士線向北延伸,通過巴拉望島菲律賓群島西部之間,並繞到呂宋島北側(也就是將除了巴拉望島以外的菲律賓群島劃入澳大拉西亞區)。近年許多研究及發現,若再往北延伸,此線或者可能繞過臺灣島的東側,將蘭嶼綠島劃入與菲律賓群島同區,但此兩地的生物相同時一半是菲律賓相與一半是東亞相的,所以尚有保留。又被稱為新華萊士線。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F%AF%E8%90%8A%E5%A3%AB%E7%B7%9A

台灣及蘭嶼動物相的差異及華萊士線的變遷http://robin-magpie.blogspot.com/2006/11/faunafloramorphologymasamitsu.html

 

*鹿野忠雄

日治時期後期,居臺日籍人士當中相當著名的博物學人文學者,主攻地理昆蟲植物臺灣原住民地質地形,研究學術範圍相當綜博。1944年之前,他共發表153篇論文及兩本集結著作,絕大部分是臺灣相關研究。這裡面,尤其是與臺灣原住民末次冰期方面的相關論文與著作,最為特殊與貢獻顯著。
達悟族 TAO
https://www.nine.com.tw/page/about/index.aspx?kind=93⟨=TW
地理分布
雅美族在行政區分上隸屬於台東縣蘭嶼鄉,總人口數近三千多人(民國九十二年資料),分佈在紅頭、漁人、椰油、東清、胡島、銀野六村。
雅美族人在山海交接處建立村落,住屋為半穴居。因四周環海,他們以捕魚為生,每年三至六月隨著黑潮迴游到來的飛魚,是族人最重要的漁撈物。也種植並食用薯、芋、栗。因為海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連帶使得魚舟下水禮也成為雅美族年中的重要行事之一。
由於地理隔絕,他們是原住民中較晚接觸漢人的一支。
族群介紹
雅美族居住於台東外海的蘭嶼島上,雅美人自稱「達悟」。西元一九九五年,旅台的雅美青年成立「達悟同鄉會」有意正名「雅美」為「達悟」。
雅美族的「飛魚文化」:每年三月,飛魚隨著黑潮迴游到蘭嶼的海域,雅美人舉行召請飛魚前來的招魚祭。四月,准許白天用小船釣大魚,夜間則休息;五∼七月,開放白天捕飛魚。
另一個非常符合生態保育的觀念是對魚類的分類。基本上,魚可以分為:
老人魚(只有老人可以食用)。
男人魚(味腥、皮如砂紙,女人不能食用)。 女人魚(肉質鮮美,任何人皆可食用)。
因此,一個雅美男子在捕魚時,必須捕撈到不同種的魚,以供應家裡的男女老少享用。間接地抑制了過量捕殺單一魚類的危機,也兼顧了生態保育的平衡。
物質與生活
蘭嶼為熱帶海洋性氣候,又因位於颱風季節的要衝,島上又無高山屏障(最高峰僅548公尺),因此聰明的雅美祖先發明了穴居地下屋,雅美人在挖地基時,以卵石鋪陳,讓雨水滲透進地下,連接天然的水道送至海裡。
要捕獲許多的飛魚就需要有一艘好的船。雅美族的拼板舟是祖先智慧的累積,在每年的飛魚祭以後,造船的工作便開始進行,由船主們到山裡砍伐適當的木材,經過粗略的修整再帶到工作房前加工。雅美人認為船是男人身體的一部份。
社會與文化

(一) 飛魚文化
(二) 大船文化

傳說與祭典
(一) 小米豐收祭(mivaci)
(二) 飛魚招魚祭 (mivanwa)
(三) 飛魚收藏祭
(四) 飛魚終食祭 (manoigoyin)
(五) 大船下水典禮(mangegen)
(六) 新屋落成禮(mivazai) https://lib.tcust.edu.tw/p/404-1007-12393.php

泰雅族 ATAYAL https://www.nine.com.tw/page/about/index.aspx?kind=98⟨=TW
地理分布
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又分為泰雅亞族(Tayal)和賽德克亞族(Sedek)。
泰雅的黥面最引人注意,以前,泰雅男子須獵首,女子需會織布,才可黥面。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分佈區尚有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
總人口數近九萬餘人(民國九十二年資料)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

族群介紹
(一)為巨石裂岩所生:地點位於仁愛鄉發祥村附近名為「賓沙市幹」(pinsebukan)的地方,意即祖先之地。
(二)為大霸尖山上的巨石所生:相傳祖先來自大霸尖山。
(三)為萬大北溪上游之白石山上的老樹根所誕生。
在泰雅族的世界裡,有二個迴異於其他族群的觀念:
(一)是gaga的觀念: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習俗慣的誡律,觸犯了gaga 表示觸犯了禁忌,可能受到神靈的懲罰。
(二)是rutux的信仰理念。是一種超自然的神靈信仰。
物質與生活
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聚落以集居式的村落為主。
食物:
1. 乾藏法:借用陽光的熱力,使食物乾燥,不致有發芽或腐爛的現象,使用這種方法計有小米、綠豆、黃豆、長豆、蘿蔔等。
2. 鹽藏法:使用食鹽殺菌能力,使食物不致腐爛,青菜肉類都採用這種方法。
3. 醃漬法:使用小米及鹽,使食物不致腐爛。
居住:
1. 以住家為主,穀倉、雞舍為附,多為私人建築,除了青年宿舍。而青年宿舍只是純娛樂性質。
2. 傳統的泰雅建築受環境影響及避免動物的侵擾,大多為半穴居。
社會與文化
部落與團體:
1.部落組織:以地域社會為基礎組成最原始政治組織,也是最基本的自治單位。
2.祭祀團體:具有共同祭祀對象的家庭組合,如祖靈祭的進行。
3.共負罪責團體:也就是共同逆守誡律、規範的團體,泰雅人稱之為gaga。
4.狩獵團體:同屬於一個獵團,在集體狩獵時大家分工合作,共食、共享。
黥面與織布:除了美觀、避邪以外
精緻的織布藝術:以苧麻為原料、植物染料為主的泰雅族織布是九族中最善於織造藝術的族群。
浪漫的口簧琴舞:口簧琴為九族所共有,但能將它發揮得漓淋盡致並配上舞蹈表現男女情意的只有泰雅族。

傳說與祭典
祖靈祭:
由於傳統社會組織及宗教信仰的瓦解,泰雅族目前只剩下祖靈祭還如期舉行。傳統舉行祖靈祭的季節是小米收割以後(大約在七月),由頭目或長老開會商議時間,全社男子都要參加,在天未亮時,到達祭場,每人手持竹棒,上面插有黏糕、豬肉,為獻給祖靈之供品。
https://lib.tcust.edu.tw/p/404-1007-12386.php


 

-----------------------------------------------

61184047I 范雅莊

台灣的巨石文化

台灣巨石文化的開端與台灣考古學的 發展相同,都是由日本學者在台灣調查與 記錄所提出的看法。他們在現在的花蓮、台東發現許多以大型岩塊製作的史前遺物, 包括掃叭遺址的石柱、公埔遺址的石壁、新社遺址與白守蓮遺址的岩棺等。他認為台灣的史前時期有一個巨石文化,當時的人會使用這些大型石造物,例如大型板岩製的石柱可能與房 舍建築有關,岩棺可能是當時有身分地位者的墓葬,並且認為巨石文化應該屬於金屬器時代。

巨石文化與麒麟文化相關

1967 年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宋文 薰教授在台東縣成功鎮麒麟遺址進行考古 發掘。根據麒麟遺址的發掘成果,認為 這些單石的功能與儀式行為較相關,且可 能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相。

1980 年代,因為卑南遺址的搶救發 掘,台灣考古學界對卑南文化有了初步的 了解。宋教授提出卑南文化與麒麟文化的區域,連照美教授則認為台灣東部新石器 時代有二個並行的文化相,而麒麟文化 即過去所提的巨石文化,其代表遺物包括 人形石像、單石、石輪、岩棺、石壁等, 主要分布於海岸山脈東側,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因為有更多的考古調查與研究,考古學者對於台灣東部巨石有更多的發現。除了原本認為主要分布在海岸山脈東側的巨石外,在花東縱谷也發現許多新的巨石,也在多處金屬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巨石。目前在花東區域以看到史前人群使用大型石造物的情形, 而年代可能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金屬 器時代,甚至是更晚近的原住民早期文化中也有使用巨石的情況。

台灣東部從史前時期開始, 就有一群習慣使用大型石造物的人群。這 些史前巨石似乎影響著後來同樣生活的人群,且進一步形塑成當代地景。 掃叭遺址上立著兩座大型石柱,是目前台灣發現最大型的史前遺留。石柱曾經倒塌過,目前豎立的位置並非原來的位置,角度與方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過去考 古學者認為石柱是屬於新石器時代卑南文 化人群的遺留,郭素秋女士新的研究則提 出其中一件石柱可觀察到以金屬器加工而產生的痕跡,因此應該是於金屬器時代製作的。

都蘭遺址曾在 1985年由連照美教授進行完整的考古學研究,在遺址範圍內發現大量的單石,並經考古發掘出土的有石板棺與大量史前遺物,目前仍可見 1 座岩棺 3 座石壁立於現地。都蘭遺址雖然沒有 出土定年資料,但考古學者透過出土遺物 類型認為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距今至 少在 2,000 年以前,並且可能在 3,500 年以 前就有人群在這個區域活動。後來阿美族 都蘭部落在都蘭遺址石壁區入口處立了「阿 美族發源地」的石碑。

花蓮縣太巴塱部落阿美族祖先發祥地 同樣是考古遺址,因地名而稱為太巴塱遺 址。太巴塱遺址上太巴塱部落所立「阿美族祖先文化發 祥地遺址紀念碑」,這石碑的材質和穿孔加工與遺 址上發現的史前遺留十分相似,推測可能是使用當 地所發現石板加工的。

白守蓮遺址共發現了 3 座岩棺,是目 前發現最多岩棺的考古遺址。在台灣考古 學的資料中,並未發現有把岩棺直接用來 埋葬死者的證據,因此岩棺是否真的是棺 仍不確定。而在白守蓮遺址周邊的阿美族 人向來視岩棺為「祈雨石」,早期在乾旱 之際會從岩棺上方打下碎塊,再把它丟至 河中以祈求降雨。由於目前在遺址區域上 僅留有白守蓮號岩棺,而其棺體部分都 已破損,主要殘存底座部分,因此近年來 的祈雨儀式已不再有敲下岩棺碎塊的行為, 改用其他方式,但岩棺仍然是整個祈雨儀 式的核心。

 

 

 

阮氏拖 61184048I

台灣的巨石文化

台灣是一個充滿著多樣史前文化的寶庫。在這個島嶼上,巨石文化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文化類型,它以巨大的石頭建構物聞名,包括矗石、石柱、石輪等。雖然這些古老的建築物存在已久,但它們的具體用途和背後的故事仍然充滿謎團。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的巨石文化,尤其關注麒麟文化,以解開這些神秘遺產的面紗。

巨石文化的多樣性:

巨石文化在台灣呈現多種形式,包括矗石、石柱、石輪,以及岩棺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建築散佈在台灣東部,尤其在海岸山脈的東側山區。每種建築都呈現出各自獨特的特點,例如岩棺由凝灰岩、集塊岩等製成,而石柱和石輪則常見於東部的山谷地區。這種多樣性使巨石文化成為台灣考古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麒麟文化的獨特之處:

麒麟文化是台灣東部的一個巨石文化類型,與卑南文化並存,但具有不同的特點。麒麟文化的遺址包括大型巨石建築,如岩棺、石柱和石輪。這些建築物可能與宗教儀式有關,也可能是古代祭壇的一部分。麒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仍然是學者們熱烈爭論的話題。

巨石文化的可能用途:

巨石文化的具體用途仍然存在爭議。一些研究者認為這些建築物可能被用於宗教儀式,而其他人則認為它們可能代表了特定社會階層的權力中心。然而,這些假設需要更多的考古證據來加以證實。這一神秘文化留下了許多問號,等待未來的研究者來解答。

台灣的巨石文化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史前文化,它充滿著神秘和挑戰。儘管我們仍然無法完全理解它們的具體用途,但這些古老的建築豐富了我們對台灣史前社會的了解,並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它們是台灣豐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們不斷追尋古代智慧和歷史的寶貴資源。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