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然 61284045I
文化是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提要
這幾年因為工作需求,全球化,差旅增, 文化交流, 為了交通,开拓视野, 所以他們需要學習第二種語言。
學習一種語言, 然而语言并不仅限于客观的语法研究,因为语言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所以缺乏文化知识会给语言习得过程带来问题 。
本文旨在根据霍尔和霍夫斯泰德的理论给出文化的定义,特别是根据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性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关性,并试图说明为什么必须在研究语言的同时研究文化。
關鍵詞:語言,文化,沃爾夫, 語言相對論
一 結論
- 文化
1.1. 什麼是“文化”
1.2 Hall (Iceberg model)和 Hofstede (Contexting theory)的理論
2. 文化與語言
2.2. Sapir Whorf
3. 如果只局限于研究语言,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范雅莊 61184047I
「學習語言創造與平埔族西拉雅語創造相關研究」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平埔族西拉雅語的創造如何影響語言學習創造。通過分析西拉語言結構、西拉雅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因素對學習語言者之關係, 本文強調西拉雅語的復興,新創造一種已滅絕的語言有助於學習語言者以及學習語言創造。比較不同語言和文化對學習語言者的影響,使學習語言者進一步了解西拉雅族,認識西拉雅語言並且進行分析、比較華語以及西拉雅語之相關,推論出學習語言研究。
關鍵詞: 西拉雅族;語言;學習語言,創造。
一、緒論
1.1 背景介紹
拉雅族是台灣平埔族的一個分支,其傳統語言是西拉雅語。西拉雅族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是台灣原住民族中語言多樣性的一部分。西拉雅語被國際列為「滅絕語言」。
1.2 研究目的和重要性
本文旨在深入解析學習語言的創造與西拉雅語復興的創造紙關係,分析西拉雅語言結構、文化傳統等因素能復活一個已滅絕語言,並討論西拉雅語的創造研究出學習語言的創造有什麼影響以及幫助。
1.3 方法論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收集西拉雅語相關資料,分析「新港文書」,了解創造者如何復活西拉雅語言。
二、西拉雅語的復興
2.1 西拉雅語的復興對文化界的影響
西拉雅語的復興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旨在保護和傳承西拉雅族的語言和文化遺產。
2.2 新港文書
新港文書,又稱為"新港文書碑"或"新港文書碑記",是台灣一個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文物,位於新港村(今屬新港鄉)的新港天后宮前。這個碑記是由荷蘭統治時期(17世紀)的平埔族村民所刻,用來記錄重要的事件和消息,以及祈求保護和祝福。新港文書碑記的內容是用羅馬字母拼音書寫的,是當時荷蘭統治時期的平埔族語言,通常被稱為「台灣平埔語」。它被認為是台灣最早的平埔族語言文獻之一,對於了解當時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非常重要。
2.3 台灣最早的文字是荷蘭人所發明的
1662年,對明朝(1368 – 1644)效忠的鄭成功部隊趕走荷蘭人後不久,西拉雅人似乎拋棄了基督教信仰,但由荷蘭人創造的書寫文字仍沿用了數個世代,西拉雅地主和漢人買賣、租賃的 170 多張契約書中,漢字和這套文字並用。這批「新港文書」的時間介於 17 世紀末的 25 年至 19世紀初的 25 年之間。
2.4 西拉雅語的創造:從語言找回自己的根
萬淑娟找回自己的語言過程
三、創造出新的語言-西拉雅語
3.1 從一本古《馬太福音》開始,編撰出一本西拉雅語字典
從新港文書、聖經結合菲律賓語言創造出西拉雅語。
3.2 在樂曲中復興語言
成立「Onini竹音樂團」
3.3 推廣西拉雅語策略
萬家第三代決定要負起傳承任務。台灣政府協助推廣。
四、西拉雅語結構,教學策略
4.1 西拉雅語與菲律賓語相關
益嘉聯繫上在澳洲墨爾本大學任職的荷籍語言學家阿德拉(Alexander Adelaar)。阿德拉主攻南島語言,對西拉雅語興趣濃厚,萬益嘉與阿德拉電子郵件往返了7、8年,終於編撰出多達1,175頁、重達4公斤的《西拉雅詞彙初探~以新港與馬太福音研究為主例》一書,涵蓋三千多組詞彙,這也成為後續族語教材的發展基礎。
4.2 西拉雅語結構與文化
語言結構反映文化的焦點與價值觀。
4.3 西拉雅學術發展,開課之路
政府以及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發展西拉雅學術。
從2007年,舉辦文化營到在校開課.
五、結論
5.1 總結與回顧
語言和文化通過多方面因素復興已滅絕的語言。
5.2 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有助於賦予語言更多深度和特色,幫助平埔族西拉雅語的復興,並確保語言能夠繼續在該族群中傳承下去,豐富其文化遺產。
5.3 對學習語言創造
參考文獻
1.新港文書
https://archives.ith.sinica.edu.tw/collections_con.php?no=1
2. 西拉雅語只是睡著了,請和我們一起喚醒它!https://www.matataiwan.com/2013/10/20/english-reawakening-a-dormant-language/
3. 滅絕的語言如何重生?平埔族西拉雅語的復興
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aborigines-siraya
4. 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書籍)
5. 西拉雅語名物化之研究(碩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kutat5
6. 清初《諸羅縣志》中有關西拉雅族群語言記錄之研究
https://hdl.handle.net/11296/24un5p
李錦紅 81084006I
鄭成功與臺灣的關係
1. 鄭成功的簡介
出身與教育
- 鄭成功(1624-1662)是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
- 出生地的海濱仍有「兒誕石」的史蹟。
- 父親鄭芝龍是一個海商兼海盜的人物。
- 鄭成功由母親田川氏獨力撫養至七歲,1630年鄭芝龍將他帶回南安教養。
「國姓爺」名字的由來
- 1644年明朝帝國滅亡。
- 唐王的勢力在福州,因唐王無男嗣,鄭芝龍乃安排鄭成功為唐王效力,唐王將皇室的朱姓賜給鄭成功,所以一般民間稱呼鄭成功為「國姓爺」。
父子理念不同
- 1646年唐王被俘後死亡,鄭芝龍投降清朝。
- 鄭成功曾與父親苦勸論辯,終於分道揚鑣。
- 不久清軍攻入南安,母親田川氏受辱被殺,讓鄭成功對清朝產生不共戴天之仇恨。
- 鄭成功以廈門、金門為根據地,支持桂王(永曆帝)並接受冊封的「延平郡王」名號。
- 清廷採取海禁政策,阻斷鄭軍的經貿財源,而鄭家原來就與台灣的荷蘭有過貿易往來,加上在台為荷人作事的何斌投奔至廈門,提供台南的軍情、地理形勢給鄭成功,於是決定揮軍攻取台灣。
建立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 1661年4月底鄭成功率領約400艘戰艦2萬5千人的軍隊,由廈門經澎湖進攻台灣,30日上午鄭軍在今台南鹿耳門登陸。
- 1662年1月底荷人決議和談投降,2月1日雙方簽訂合約。
- 2月9日:結束荷蘭在台灣38年的殖民統治,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正式建立。
2. 鄭成功與臺灣的關係
雖然他來台灣短短不到半年即生病去世,但鄭成功並不因政治上的失敗而被納入流寇之輩。相反的,在台灣的民間傳說裡,他的一舉一動、為人處世都被描繪成聖蹟:
- 他吃過的魚與螺,被稱作「國聖魚」、「國聖螺」。
- 南投縣有國姓鄉。
- 草屯鎮傳說是鄭成功的軍隊行軍經過,因雨天軍隊休息時將草鞋上所粘的泥土敲抖下來堆成「草鞋墩」。
- 大甲鎮的鐵砧山上有劍井,傳說是鄭軍行軍經過缺水飲用,鄭成功拔劍刺地成井冒出甘泉。
- 鶯歌石是因鄭軍行經該處,有老鷹吞雲吐霧作怪,結果被炮轟死而化為石頭,在三峽則成為一座「鳶山」。
- 基隆市的仙洞也有流傳山洞會自動流出白米供應鄭軍的糧食,只因取米士兵偷懶將山洞口挖大,從此不再有米流出的故事。
這些神話故事反映鄭成功帶來漢人移民,台灣人乃將鄭成功當成共同開拓台灣的始祖,於是稱呼鄭成功為「開台聖王」,進而奉為神明來崇拜。
台灣共有63座開台聖王廟。
台南市的「延平郡王祠」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
81184005I
蘇珊
不同語言及文化對其樂曲和歌曲的影響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如何影響樂曲和歌曲的創作。通過分析語言結構、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因素對音樂風格的塑造,以及音樂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的角色,本文強調音樂作為文化表達的多樣性。比較不同語言和文化對音樂創作的影響,有助於理解音樂如何反映特定文化價值觀和情感。
關鍵詞: 音樂;語言;文化;樂曲;歌曲
一、緒論
1.1 背景介紹
音樂是語言和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會通過多種方式影響其樂曲和歌曲創作。
1.2 研究目的和重要性
本文旨在深入解析語言、文化與音樂之間的內在聯繫,分析語言結構、文化傳統等因素塑造音樂風格的方式,並討論音樂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充分認識音樂的文化多樣性。
1.3 方法論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收集語言學、音樂學和文化研究領域的第二手資料,綜合分析不同語言及文化影響音樂的情況。
二、語言與樂曲
2.1 語言對歌詞和詞曲的影響
語言的語調、音節結構直接影響歌詞押韻形式和音樂旋律線條。
2.2 歌詞翻譯和文化轉移
歌詞翻譯存在文化轉移問題,難以完整保留原意。需考量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的差異。
2.3 語言的音節、韻腳對音樂風格的影響
如漢語平仄韻律影響樂曲節奏;英語語音決定抑揚格;法語音節影響旋律抒情性。
三、文化的多樣性與音樂表達
3.1 地區性文化對音樂風格的塑造
特定地域的地形、氣候和生活方式會形成獨特的民歌民謠。
3.2 宗教和慶典對音樂的影響
不同宗教信仰生成不同形式的神樂;節日慶典也孕育樂曲創作。
3.3 民族特色在音樂中的體現
音樂吸收傳統藝術因素,如器樂、服飾、舞蹈等,呈現民族特色。
四、音樂的文化交流
4.1 跨文化音樂和跨文化影響
不同國家、民族的音樂風格相互借鑒、創新、融合。
4.2 文化融合和創新
音樂可折射社會變遷,也推動文化融合,產生新形式。
4.3 全球化對音樂產業的影響
音樂產業全球化加速風格融合;新技術改變傳播方式。
五、結論
5.1 總結與回顧
語言和文化通過多方面因素塑造音樂風格,音樂反映文化價值觀。
5.2 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未來可深入分析具體作品,揭示語言、文化對音樂創作的影響。
5.3 對音樂創作的啓示
音樂可借鑒不同語言文化因素,拓展創作思路。
參考文獻
1.豐富多彩的拉丁美洲音樂--歐洲(伊比利亞)文化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333ca/post/1283057805
2.唱的比說的好聽:歌曲和語言(歐語)、文化的連結
台灣歐洲文化論壇
https://homepage.ntu.edu.tw/~b08901184/EUTW_Forum/Activity/paper_all.pdf
3.賴靖珉,流行歌曲與臺灣社會之互動(1945-2015) ~以歌詞為中心之探討
4. Berliner, P. F. (1994). Thinking in jazz: The infinite art of improvis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Nettl, B. (2015).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Thirty-three discussions.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6.Lomax, A. (1959). Folk song styl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61(6), 927-954.
-----------------------------------------------------------------------------------------------------------------------------------------------------------------
白鍾殷 61284052I
受海外影響的臺灣語言與文化的變化
摘要
通過全球化,各國之間的語言、文化的移動變得容易,各國的語言和文化也發生了很多與以前不同的變化。 我們將瞭解國家間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和因影響而變化的方式和種類,並討論今後如何發展。
一、緒論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通過各國之間的語言和文化影響,瞭解各國如何發展和改變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另外,還將與其他語言、文化吸收率聯繫起來,預測今後他們的國家將如何發展。
1.1 背景介紹
全球化使國家間的交流頻繁, 語言和文化也因此發生了變化
1.2 研究地目的和重要性
語言和文化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地流動,不僅自我改變,還受到與自己不同的語言、文化的影響,不斷產生新型語言和文化。 而且,這些根據各國的開放性程度不同,變化的類型也根據各國的文化而不同。目的是瞭解和分析這些案例。
基本方向
因為全球化,國家之間語言與文化移動容易。 所以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變多海外的語言和文化 跟母國語言和文化共存。
比如說以前在台灣沒有稱呼比我大的男生的稱呼但是台灣的年輕人們通過媒體學了韓國的詞彙(歐巴)
然後再發展,他們拾得的詞彙。 原來(歐巴)是女生稱比自己大的男生的稱呼
但是台灣人們用這詞彙不只是指稱年齡大的男生,而且指稱帥的男生的時候也使用。
除了語言之外, 飲食也有通過臺灣人的解釋而重新製作的事例
比如說台灣餐廳以小菜提供韓國的泡菜。也有和台灣飲食融合製作部隊火鍋,韓式泡菜火鍋的事例。也有與其他國家的飲食融合,製作韓式泡菜漢堡,韓式牛丼的事例。
通過這些的例子我們看得出來臺灣很會吸收其他國家的文化還有擅長通過臺灣獨有的解釋創造新文化 。
阮氏拖 61184048I
題目:語言認同和族群認同:凱達格蘭族的案例研究
摘要: 在這份論文中,探討凱達格蘭族成員的語言認同以及語言如何影響他們的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回顧凱達格蘭族的歷史,包括他們的語言和文化特點,並分析外來文化和漢人移民對他們的影響。進一步探討語言認同和族群認同的概念,以及語言在這兩者之間的重要性。最後,將研究凱達格蘭族成員的語言認同情況,調查他們的語言使用、習得和教育情況,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他們的族群認同。
緒論:
- 背景介紹:凱達格蘭族的由來和歷史
- 研究目的和問題陳述:為什麼語言對族群認同如此重要?
- 研究方法簡介:使用文獻回顧
凱達格蘭族的語言和文化歷史:
- 來源、歷史演變和重要文化特點
- 外來文化和漢人移民對語言和文化的影響
語言認同與族群認同:
- 定義語言認同和族群認同
- 語言在塑造個體和族群認同方面的重要性
語言的影響:
- 語言在文化傳承、身份認同和溝通中的角色
- 語言變遷和語言失落對文化保護的影響
凱達格蘭族成員的語言認同:
- 語言使用情況,包括語言習得和教育情況
- 語言認同隨時間變化的分析
語言對族群認同的影響:
- 語言與族群認同之間的互動
- 語言的保存對文化認同的重要性
- 語言和族群認同的關聯如何影響社會結構
語言復興和文化保護努力:
- 語言復興計劃和文化保護措施的探討
- 努力的有效性和挑戰的分析
結論:
- 總結研究結果和主要發現
- 強調語言認同和族群認同的重要性
- 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來研究的建議
---------------------------------------------------------------------------------------------------------------------------
梁美花 61284054i
題目:透過傳統服飾傳達勞動生活習俗,以越南苗族與台灣卡那卡那富族的傳統服飾為例
摘要
越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了85.4%的京族外,其餘53個少數民族佔全國人口的14.6%,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特色,為越南文化認同的形成做出了貢獻。 其中少不了一個重要的、可辨識的文化元素,那就是傳統服飾。服飾與言語、文字、文化節慶、風俗習慣、傳統藝術形式等等都是辨識和表達民族認同的最清晰標誌。各民族的傳統服飾不僅承載著文化認同,也蘊含著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其中苗族(H-mong)也不例外。苗族是越南民族中一個特殊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自古以來,紡織和編織製品的誕生和發展,不僅是為了滿足生活的需要,也是為了滿足廣大民族、特別是苗族的審美需要和其他宗教需要。特別是苗族織物上的圖案在生活和活動中帶來獨特的文化價值。
臺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不論何種族群文化都是值得保留及傳承的,其中原住民就是一個重要部分,具有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其中卡那卡那富族也不例外。卡那卡那富族是指居住於楠梓仙溪(Namasia)上游一帶,現今主要分布在高雄市那瑪夏區瑪雅里和達卡努瓦兩里範圍內,人口約五百餘人,自稱kanakanavu的一群人。
本文針對台灣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與越南H-Mong族作為研究對象,已提現每個民族文化的傳統服飾都具有獨特的特點,並代表不同的意義。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而民族服飾蘊含著該民族的文化價值和生活習慣。透過了解兩國個別民族的民族服飾,幫助人們更深入地認識傳統服飾的美麗和重要性,旨在讓大家有意識保護這些珍貴的美麗。
研究對象為越南苗族,台灣卡那卡那富族。研究范圍為傳統服飾。
本研究首先分別對越南苗族和台灣卡那卡那富族的傳統服飾特點及何謂時尚與流行的文獻進行探討、回顧,同時,探討這兩個種族服飾文化的保存與推廣所面臨的問題與提出解決之建議。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